原创深圳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涉及产业、交通、住房、教育、医疗......

admin 2024-02-23 阅读:37 评论:0
  原标题:深圳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涉及产业、交通、住房、教育、医疗......   《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保护与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十四五”期间,深圳建设用地总量管控模式基本建立,建设用地总规模保持...

  原标题:深圳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涉及产业、交通、住房、教育、医疗......

  《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保护与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十四五”期间,深圳建设用地总量管控模式基本建立,建设用地总规模保持在1032平方公里以内(将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和批复的深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最终确定),建设用地供应规模58平方公里,其中更新整备直接供应用地10平方公里。

  此外,《规划》中加快建设“深圳都市圈”、加大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力度、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等内容颇具看点。

  规划从“强化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格局,完善多中心组团式生态型空间结构”;

  “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强化空间保障能力”;

  “推进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创建美丽中国典范”;

  “高效配置生产空间,支撑创新之都建设”;

  “提升宜居空间品质,建设和美幸福家园”;

  “推动公共设施高品质均衡发展,夯实民生幸福基础”;

  “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国际交通枢纽能级”;

  “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韧性智慧城市”等等十四个章节,规划了深圳“十四五”期间国土空间发展规划。

  还附带了重点创新空间、重大教育设施、重大文体设施、重大医疗及养老设施、国家铁路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等等10张布局指引图。

  内容涉及国土空间规划、大湾区城市融合发展、深圳都市圈建设、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空间布局、交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等许多方面,干货十足,且重磅规划云集。

  部分规划内容:

  ● 开展广州至深圳高速磁悬浮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会展海洋城与广州南沙自贸片区合作。

  ● 完成深中通道建设,开展伶仃洋通道(深珠城际)、深南高铁等新跨江通道的前期研究,规划预留外环高速西延跨江通道和深大城际西延通道。

  ● 继续推进深惠城际及大鹏支线的建设工作,开展深莞增城际、塘龙城际的前期研究,加快深莞惠轨道交通设施及干线道路网络延伸对接,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成都市圈城际铁路线网基本架构,

  ● 推动莞惠临深地区一体化发展,促进优质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

  ● 继续推进穗莞深城际机场至前海段建设,加速推动深大城际、穗莞深城际前海至皇岗口岸段的建设工作,开展深珠城际、常龙城际(广深中轴城际)的前期研究。

  ● 促进新安、西乡、民治、龙华、坂田、布吉、吉华、南湾街道等扩容区域优先承接原中心城区服务功能外溢,逐步疏解转移效益较低的传统加工制造等非核心功能,加快推进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坂雪岗科技城等片区开发建设,提升深圳北站、深圳东站、机场东站、五和站等枢纽辐射能级。

  ● 推进香蜜湖片区、福田保税区、笋岗清水河片区、口岸经济带(罗湖)、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 集中力量推进盐田临港产业带、大运新城、九龙山智能科技城、坪山中心区、光明科学城、深圳国际生物谷(食品谷)、会展海洋城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

  ● 完成10平方公里居住用地整备,确保“十四五”期间供应居住用地15平方公里以上。

  ● 提高成套住房比例,优先安排公共住房用地,新增居住用地中公共住房用地比例不低于60%,建设筹集公共住房54万套(间)。租赁住房用地面积不少于1.6平方公里。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给,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新增建设商品住房35万套,提高住房自有率。

  ● 加快推进光明高中园、坪山高中园、龙岗高中园、深汕高中园等高中项目建设。

  ● 到2025年,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67.3万个。

  “十四五”期间,以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全面提升国土空间保护与发展水平,实现国土空间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 “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空间战略在区域和城市层次深入实施,大湾区核心引擎的辐射力和承载力显著增强,深圳都市圈建设高水平推进,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格局基本形成。

  ● 功能结构持续完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安排更加均衡,居住用地规模稳步提升,公共服务用地保障有力,产业用地规模保持合理水平,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建筑规模结构“双调控”取得显著进展。

  ● 建设用地总量管控模式基本建立,建设用地总规模保持在1032平方公里以内(建设用地总规模将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国家批复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最终确定)。

  ● 新增建设用地供给更加精准,低效用地全面盘活,空间混合利用和立体开发有序推进,建设用地供应规模58平方公里,其中更新整备直接供应用地10平方公里。

  ● 创新型城市空间保障有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及深圳国家高新区建设成效显著,低效产业用地全面盘活,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影响力取得新突破。到2025年,完成20平方公里产业空间整备,有序推进25平方公里产业空间连片改造。

  ● 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4.5张,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数67.3万个,保证“十四五”期间供应居住用地15平方公里以上。

  1、加强深港澳更紧密务实合作。

  ● 强化深港空间协调发展,全面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重点推进深港边界地区开发建设的整体协同互动。

  2、强化深、穗在珠三角的双核驱动引领作用。

  ● 加强与广州更紧密的空间联系,协同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协作发展,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展广州至深圳高速磁悬浮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会展海洋城与广州南沙自贸片区合作,共同引领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

  3、促进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 加强与珠江西岸城市联系,完成深中通道建设,开展伶仃洋通道(深珠城际)、深南高铁等新跨江通道的前期研究,规划预留外环高速西延跨江通道和深大城际西延通道,提高深圳与珠江西岸城市联通水平。

  ● 加强与中山、珠海、江门在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分工协作和创新协同,加强与粤西海洋经济产业发展联动,充分发挥深圳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与珠江西岸城市土地、人力、制造业基础等要素互补的优势,促进珠江东西两岸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1、优化深圳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 持续巩固和增强深圳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提升东莞、惠州副中心发展能级,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形成“一主两副一区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布局,实现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协同联动。

  2、推动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 继续推进深惠城际及大鹏支线的建设工作,开展深莞增城际、塘龙城际的前期研究,加快深莞惠轨道交通设施及干线道路网络延伸对接,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成都市圈城际铁路线网基本架构,探索都市圈交通、能源、资源、环境、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协调布局和建设运营的新机制。

  ● 推动莞惠临深地区一体化发展,促进优质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建设跨界优质生活圈。

  3、促进都市圈区域合作模式创新。

  ● 以临深地区为重点,促进分工协作、设施对接和空间一体化发展,探索合作开发、委托管理等方式,打造产城协同一体化发展试验区。

  ● 西部推动宝安北中心、会展海洋城与东莞滨海湾新区协同发展,形成全面开放的国际门户功能区;

  ● 中部重点推动光明科学城与东莞松山湖片区的科技产业创新协作,推动龙华北中心、平湖中心与东莞凤岗-塘厦地区的产城一体化协调发展,打造集产业、居住和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深度融合发展试验区;

  ● 东部优化协调龙岗国际低碳城、坪山高新园、大鹏国家南方海洋科学城等片区与东莞清溪、惠州惠阳、惠州大亚湾等地区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布局,创新居住、教育、旅游等领域深度合作机制,辐射带动粤东地区发展。

  高标准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

  ● 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圳的规划连通、政策互通、产业贯通、交通畅通和要素融通,推进与深圳同城化发展,进一步辐射带动粤东地区,打造区域一体发展示范区。全面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坚持“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发展模式,全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成深圳市自主创新拓展区。

  ● 加快交通体系建设,推进深汕高铁、深汕第二高速、深汕站枢纽等战略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现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圳0.5小时、广州1小时互联互通。

  ● 高水平建设小漠国际物流港,打造深圳港东部拓展区,加快推进深汕通用机场规划建设。

  ● 全面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品质,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智慧城区。发挥生态优势,建设具有滨海特色的山水田园生态城区。

  1、提升跨界交通效率与服务能力。

  ● 高标准完成皇岗口岸重建,有序推进沙头角口岸重建及罗湖口岸功能优化。

  ● 结合梅沙码头、南澳码头和前海码头项目规划、建设和投入使用,适时开展水上客运口岸对外开放验收工作,同步配合推动设置跨境直升机起降点,打造“陆路/水运+直升机”复合型通关口岸。适应深港更紧密合作趋势,推动开展设立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跨境专用口岸的研究工作。

  2、打造以深圳为核心的湾区“1小时”交通圈。

  ● 构建“南北放射、东西贯通”的城际铁路交通网络,继续推进穗莞深城际机场至前海段建设,加速推动深大城际、穗莞深城际前海至皇岗口岸段的建设工作,开展深珠城际、常龙城际(广深中轴城际)的前期研究,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完善深圳面向湾区的城际铁路线网基本架构。

  ● 结合城际铁路建设推动前海枢纽、皇岗口岸枢纽、五和枢纽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全市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保持在478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94平方公里。坚决制止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行为,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0平方公里。落实城镇开发边界管控要求,防止无序蔓延。

  1、提升都市核心区扩容区域的发展质量和功能。

  ● 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举措,促进新安、西乡、民治、龙华、坂田、布吉、吉华、南湾街道等扩容区域优先承接原中心城区服务功能外溢,逐步疏解转移效益较低的传统加工制造等非核心功能,加快推进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坂雪岗科技城等片区开发建设,提升深圳北站、深圳东站、机场东站、五和站等枢纽辐射能级,完善扩容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建设水平,改善空间品质。

  2、推进城市多中心体系构建。

  ● 在都市核心区内,推进香蜜湖片区、福田保税区、笋岗清水河片区、口岸经济带(罗湖)、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提升福田站、深圳站、罗湖北站、前海站、皇岗口岸站、深圳湾站等枢纽能级,不断强化福田中心、罗湖中心、南山中心和前海中心的综合性服务职能和辐射能力。

  ● 在都市核心区外,集中力量推进盐田临港产业带、大运新城、九龙山智能科技城、坪山中心区、光明科学城、深圳国际生物谷(食品谷)、会展海洋城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支撑盐田、龙岗、龙华、坪山、光明、大鹏、宝安北、平湖等打造差异化的城市功能中心。

  ● 依托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培育西丽、蛇口、民治、坂田、布吉、机场东、松岗、石岩、横岗、坪地、坑梓、新大-龙岐等12个城市功能节点,承担所在片区的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

  ● 依托前海、西丽、坪山、大运、五和等枢纽地区开发,建设地上地下一体化利用的示范性项目3~5处。

  ● 探索将居住类历史遗留建筑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作为政府公共住房的补充路径之一。

  ● “十四五”期间,计划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1882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1514亩,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内的一般耕地368亩。

  1、加快推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建设。

  ● 高水平推进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高标准推动上述地区的空间规划编制,高质量开展土地整备和开发建设。

  ● 积极推动光明科学城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区,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等院校建设。

  ● 大力推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联合政策包”制定,加快推进新皇岗口岸重建和1号通道建设,开展“一地两检”查检场地规划研究,全面提升福田保税区综合环境,建设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放创新先导区。

  ● 积极推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打造成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示范区,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城、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地,重点推进香港大学(深圳)、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世界一流高校和鹏城实验室等重大科研机构集聚。

  2、支持深圳国家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园区。

  ● 高品质建设各具特色的高新园区,重点推进南山和坪山两个核心园区建设,推动龙岗、宝安、龙华等园区空间优化调整,形成“一区两核多园”的统筹协同发展格局。

  ● 高水准编制园区空间规划,推进土地整备和二次开发,聚焦重点领域,系统部署、超前谋划,推动建设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加快推进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积极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形成多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化创新片区。

  ● 加快推动全球招商大会产业用地出让工作,建立科学精准、高效落地的招商引资项目对接机制,高标准遴选产业项目,有序开展土地供应,完善配套服务,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 推进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建设。

  1、加大居住空间保障。

  ● 通过新供应用地、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留用地、城中村改造、旧住宅区改造、“工改保”等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方式持续加大居住用地供应,形成居住用地长效供应机制,建立居住用地供应储备库和居住潜力用地整备任务库。

  ● 完成10平方公里居住用地整备,确保“十四五”期间供应居住用地15平方公里以上。

  2、优化住房结构。

  ● 提高成套住房比例,优先安排公共住房用地,新增居住用地中公共住房用地比例不低于60%,建设筹集公共住房54万套(间)。

  ● 加大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力度,租赁住房用地面积不少于1.6平方公里。

  ● 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给,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新增建设商品住房35万套,提高住房自有率。

  ● 适当提高都市核心区及各类综合性服务中心地区居住用地比例,加大都市核心区以外各中心地区居住用地和住房供应力度。提高轨道站点周边住房开发强度,鼓励以轨道车辆场站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增加公共住房建设。探索区域共建共管的住房城际合作模式,引导居住空间在深圳都市圈协同布局。

  建设全域公园体系。

  ● 加快自然公园和郊野公园建设,筹建公明、长岭陂、大脑壳(中央山)等森林郊野公园,推进铁岗-石岩湿地公园建设,夯实山脊和滨海公园带。完善城市和社区公园布局,加快推动坪山、宝安、龙岗、龙华等公园服务相对薄弱地区的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建设,均衡公园布局。推进专类公园建设,重点建设宝安区、龙岗区儿童公园。开展百花园、武艺公园、竹文化公园等特色主题公园建设,推进大小南山公园等一批老旧公园改造和品质提升,完善公园游憩、文化、体育、自然教育等服务功能,建设全民友好、健康有趣、开放共享的公园城市。

  1、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 大力保障高中学位建设,加快推进光明高中园、坪山高中园、龙岗高中园、深汕高中园等高中项目建设,打造国内领先的卓越高中、特色高中。

  ● “十四五”期间,高标准新改扩建约50所公办普通高中,新增公办普高学位11万个以上,高起点建设6~8所公办中职学校。

  2、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 通过规划新增、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多种方式增加义务教育用地供给,优先选择区位好、环境优、交通配套完善的地块布局基础教育设施,加大已规划教育用地实施力度,改造提升一批现有学校,扩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品质。到2025年,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67.3万个。

  3、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 争取五年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2.5万座,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00%;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儿童占比达80%以上,其中公办园在园儿童占比达50%以上。

  4、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 到2025年,全市高校数量争取达到20所,新增全日制在校生约9万人,总量达到20万人。

  ● 重点推进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圳国际大学园、光明科学城以及宝安区、坪山区、大鹏新区高校集群发展。

  ● 加快推进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海洋大学等高校建设,加快筹建深圳师范大学,推进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建设。

  ● 加快推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

  1、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设施供给。

  ● 规划建设约80项医疗卫生项目,加快推进市眼科医院、市中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改扩建,增加儿科、口腔等优质专科资源供给。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4.5张。

  2、促进医疗设施均衡布局。

  ● 加快推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大鹏新区人民医院等重点医院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公平分配和设施均衡布局。

  ● 到2025年,新建、改扩建11处养老服务设施,努力实现街道长者服务中心100%覆盖,老龄化社区实现社区长者服务站点全覆盖,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可及的养老服务。优化养老床位结构,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5%。

  1、推动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设。

  ● 以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为目标,加快深圳歌剧院、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创意设计馆、国深博物馆、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书城湾区城、深圳博物馆新馆等“新十大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代表城市形象的地标性设施。

  ● 大力推进深圳第二图书馆、深圳科技生活馆、深圳市文化馆新馆、龙岗区国际艺术中心、市工人文化宫等具有深圳特色的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完善全市重大文体设施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推动重大体育设施规划建设。

  ● 加快推进深圳市体育中心改造提升、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新建、深圳棋院新建、深圳市体育实验学校(深圳市体育运动学校)提升改造等工程建设。

  ● 探索建设冰球、乒乓球、田径等国家队训练基地,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积极推进福田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中心、大鹏新区文体中心等区级体育设施建设。

  1、打造高品质创新型国际航空枢纽。

  ● 到2025年,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7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力争达到210万吨。

  2、推进港口由大港向强港转变。

  ● 依托深圳都市圈规划建设,探索内陆港建设及运营模式,推进平盐铁路改造,同步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乃至国际港口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加速打造深圳港成为国际航运物流核心枢纽,整体提升深圳港面向国际国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的发展格局。

  3、完善国家铁路枢纽系统布局。

  ● 在既有广深、赣深、厦深、广深港四条国家高速铁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深茂、赣深(西丽段)、深汕国家高速铁路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同时加快开展深南高铁、深河高铁与广深第二高铁前期研究工作,推动深圳地区国家铁路实现网络化运营。加快西丽枢纽、机场东枢纽、罗湖北枢纽规划建设,打造高品质的综合交通枢纽。

  ● 加快城市轨道四期和四期调整建设,适时开展轨道五期及相关配套工程的规划建设工作,到2025年,城市轨道总运营里程超过640公里。

  ● 适应湾区互联互通、弹性预留的发展要求,继续推进外环高速公路、深中通道、深汕第二高速建设和机荷-惠盐高速改扩建,开展伶仃洋通道、外环高速西延等前期工作,超前预控深汕跨海通道。

  ● 优先满足为城市生产、生活服务的物流、应急、公共交通等服务,均衡市域范围干线道路网络,新建西乡-丹梓通道、大鹏大道等,开展外环快速等前期研究。

  ● 考虑东部滨海地区发展需求,适时启动研究东部滨海地区往中心城区新增通道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以核心区环境品质提升为导向,推动滨海大道(深圳湾总部基地段)、广深高速改扩建、龙大高速市政化改造、罗沙路复合通道改造及盐田东部滨海观光公路建设。

  ● 严格控制核心区新增干线道路规模,并通过管理创新、智慧交通等新技术、新手段引导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助力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型。

  ● 依托道路用地空间和建筑退线空间,同步构造便捷、安全、舒适的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延伸对接绿道、碧道系统网络,形成山、海、城无缝衔接的慢行网络。

  加快建设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方海洋科学城、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等重大平台。设立海洋教育科研机构,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谋划布局海洋综合试验场、全球海洋大数据中心等一批海洋科技创新基础设施。

  推动蛇口渔港升级改造、盐田墟镇渔港功能提升和南澳渔村活化,建设大鹏半岛海上休闲客运码头。加快珠江东西岸战略通道、城际海上客运航线建设,推动与周边城市开展海岛旅游合作。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深圳都市圈”建设,在此次《规则》中单列一节,提出要“加快推进深圳都市圈建设”。

  整体定位是——持续巩固和增强深圳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提升东莞、惠州副中心发展能级,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形成“一主两副一区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布局,实现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协同联动。

  1►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规划》提出,推动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继续推进深惠城际及大鹏支线的建设工作,开展深莞增城际、塘龙城际的前期研究,加快深莞惠轨道交通设施及干线道路网络延伸对接,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成都市圈城际铁路线网基本架构,探索都市圈交通、能源、资源、环境、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协调布局和建设运营的新机制。

  推动莞惠临深地区一体化发展,促进优质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建设跨界优质生活圈。加强莲花山系等大型山体绿地,以及深圳湾、大亚湾、大鹏湾、珠江口滨海湿地等区域性大型自然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共同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2►促进都市圈区域合作模式创新

  以临深地区为重点,促进分工协作、设施对接和空间一体化发展,探索合作开发、委托管理等方式,打造产城协同一体化发展试验区。

  西部推动宝安北中心、会展海洋城与东莞滨海湾新区协同发展,形成全面开放的国际门户功能区;

  中部重点推动光明科学城与东莞松山湖片区的科技产业创新协作,推动龙华北中心、平湖中心与东莞凤岗-塘厦地区的产城一体化协调发展,打造集产业、居住和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深度融合发展试验区;

  东部优化协调龙岗国际低碳城、坪山高新园、大鹏国家南方海洋科学城等片区与东莞清溪、惠州惠阳、惠州大亚湾等地区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布局,创新居住、教育、旅游等领域深度合作机制,辐射带动粤东地区发展。

  3►高标准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

  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圳的规划连通、政策互通、产业贯通、交通畅通和要素融通,推进与深圳同城化发展,进一步辐射带动粤东地区,打造区域一体发展示范区。

  全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成深圳市自主创新拓展区。

  加快交通体系建设,推进深汕高铁、深汕第二高速、深汕站枢纽等战略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现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圳0.5小时、广州1小时互联互通。

  高水平建设小漠国际物流港,打造深圳港东部拓展区,加快推进深汕通用机场规划建设。

  《规划》提出,通过新供应用地、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留用地、城中村改造、旧住宅区改造、“工改保”等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方式持续加大居住用地供应,形成居住用地长效供应机制,建立居住用地供应储备库和居住潜力用地整备任务库。完成10平方公里居住用地整备,确保“十四五”期间供应居住用地15平方公里以上。

  关于优化住房结构,《规划》提出,提高成套住房比例,优先安排公共住房用地,新增居住用地中公共住房用地比例不低于60%,建设筹集公共住房54万套(间)。

  加大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力度,租赁住房用地面积不少于1.6平方公里。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给,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新增建设商品住房35万套,提高住房自有率。

  深入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建成安全、有序、和谐的特色城市居住空间。稳步有序推进旧住宅区改造,改善老旧住宅区居住环境。

  关于完善居住空间布局,《规划》提出,推动大型安居社区合理布局与开发建设。鼓励以土地混合使用的方式在高等院校、大型科研机构、产业园区等就业集中区周边建设住房,有序引导用地功能优化调整,促进就业空间和居住空间的紧密融合。

  《规划》还提出,适当提高都市核心区及各类综合性服务中心地区居住用地比例,加大都市核心区以外各中心地区居住用地和住房供应力度。提高轨道站点周边住房开发强度,鼓励以轨道车辆场站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增加公共住房建设。探索区域共建共管的住房城际合作模式,引导居住空间在深圳都市圈协同布局。

  《规划》中对于推动公共设施高品质均衡发展,夯实民生幸福基础做了专门的部署,其中市民最为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土地供给和空间规划也有明确的规划目标。

  1►全力保障教育设施建设

  “十四五”期间,高标准新改扩建约50所公办普通高中,新增公办普高学位11万个以上,高起点建设6~8所公办中职学校。

  优先选择区位好、环境优、交通配套完善的地块布局基础教育设施,加大已规划教育用地实施力度,改造提升一批现有学校,扩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品质。到2025年,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67.3万个。实施原特区外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提升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

  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在就业人群密集区域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在新改扩建的幼儿园中统筹建设托育设施,在新建居住区规划建设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和配套安全设施。争取五年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2.5万座,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00%;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儿童占比达80%以上,其中公办园在园儿童占比达50%以上。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到2025年,全市高校数量争取达到20所,新增全日制在校生约9万人,总量达到20万人。加快推进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海洋大学等高校建设,加快筹建深圳师范大学,推进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建设。

  2►支持高水平医院适度建设发展多院区

  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设施供给。规划建设约80项医疗卫生项目,加快推进市眼科医院、市中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改扩建,增加儿科、口腔等优质专科资源供给。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4.5张。

  促进医疗设施均衡布局。加大向重点开发建设地区以及宝安、龙华、盐田等基础薄弱地区的倾斜力度。支持高水平医院在优质医疗资源薄弱地区适度建设发展多院区,定向放大优质医疗资源效应。

  加快推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大鹏新区人民医院等重点医院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公平分配和设施均衡布局。

  3►每个区至少建成一家兜底保基本型养老机构

  推进深圳市老龄综合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每个区至少建成一家兜底保基本型养老机构,积极推动街道长者服务中心、社区长者服务站、小区长者服务点等设施建设,出台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指引。鼓励整合改造闲置、存量资源发展养老服务,多渠道扩大养老服务设施供给。

  到2025年,新建、改扩建11处养老服务设施,努力实现街道长者服务中心100%覆盖,老龄化社区实现社区长者服务站点全覆盖,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可及的养老服务。优化养老床位结构,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5%。

  4►高标准发展文化体育设施

  加快“新十大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深圳第二图书馆、深圳科技生活馆、深圳市文化馆新馆、龙岗区国际艺术中心、市工人文化宫等具有深圳特色的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完善全市重大文体设施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设一批能举办国际顶级专项和综合性体育赛事的重大体育设施,打造国家级竞技体育训练基地。

  加快推进深圳市体育中心改造提升、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新建、深圳棋院新建、深圳市体育实验学校(深圳市体育运动学校)提升改造等工程建设。探索建设冰球、乒乓球、田径等国家队训练基地,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积极推进福田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中心、大鹏新区文体中心等区级体育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城市公园、街头绿地、河道两岸等开敞空间建设健身场所,新建、改造一批社区运动场地设施,满足市民健身需求,让运动融入城市生活。

  责任编辑:

原创深圳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涉及产业、交通、住房、教育、医疗......

原创深圳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涉及产业、交通、住房、教育、医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 可以说今天的天气很温和吗

    可以说今天的天气很温和吗
      原标题:公告!新一批宅基地跨村(跨镇街)安置来了   苏溪镇宅基地跨村(跨镇街)安置公告   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充分盘活农村未利用宅基地,解决全市已批未安置宅基地农户建房落地难问题,根据《义乌市宅基地跨村(跨镇街)安置实施细则(试行)》,现将苏溪镇2023年第一批宅基地跨村(跨镇街)安置的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跨村(跨镇街)安置地块基本情况和规划要求      1.实际推出地块间数视报名需求总间数确定;   2.地块具体规划...
  • 支的成语开头成语接龙

    支的成语开头成语接龙
      4月13日,义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上线《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就不动产登记、农村有机更新、宅基地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回复。规划发展Q:义乌自从国贸大道开通以后,从乡下到城里的开车方便了很多。现在国贸大道是南边通到义亭为止,北面通到大陈为止。我想问问,有没有规划会延伸通到金华和浦江?A:根据规划,国贸大道向南延伸与金华金义中央大道相连,向北延伸至浦江郑家坞,相关建设项目均已启动前期工作。往金华方向延伸项目为G235国道义乌(上佛路--金东区段)工程,目前已完成建设用地预审与选址意...
  • BOB综合体育APP下载

    BOB综合体育APP下载
         8月15日,金沟子新村。京华时报记者雷军摄      陈宝成哥哥陈宝春指认事发现场。   新闻回顾:记者陈宝成在山东抗强拆被刑拘 警方介绍案情   昨天,平度市公安局否决了律师对陈宝成的取保候审申请,原因是“陈宝成可能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代理律师透露,平度市公安局已决定对陈宝成等人的刑事拘留时限延长至30天。平度方面承认,经99%上楼村民中90%投票同意,7月4日对陈青沙家强拆;金沟子村的旧村改造也是村民自治的产物。北京才良律师事务...
  • 我的e家app下载

    我的e家app下载
      原标题:购买宅基地住房遇拆迁损失谁来担?律师:合同无效应退款,过错方承担损失   近日,在东莞虎门购买了一处宅基地房屋的齐先生遭遇一件烦心事,因东莞市轨道交通2号线三期建设需要,他所购的房屋面临拆迁,且已被告知即将实施停水、停电,需限期搬离。但齐先生认为,拆迁部门并未与他们商谈,且补偿方案未达成一致,因此在这之前无法接受“被要求搬离”。   和齐先生有同样意见的住户不在少数。当地拆迁指挥部门称,包括齐先生在内的住户并非合法权益人,根据补偿方案,并非政府对该栋楼...
  • 怎么读拼音怎么写

    怎么读拼音怎么写
      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指是不是多音字和指的拼音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指是不是多音字以及指的拼音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指和诣的读音一样吗指是不是多音字指怎么组词指的同音字是啥手指的指读什么音   指和诣的读音不一样   指诣不是词组。   1、指组词:十指连心、指出、指示、指望、指甲、指手画脚、染指、首屈一指、指针、指挥、指派、指鹿为马、了如指掌、指教、弹指、...